君合成长|实习生心得—遥远的相似性
2022年8月23日星期二,我坐在一方小格子间里,电脑CPU风扇高速运转的声音嗡嗡振响,抬头望向头顶被空调风吹得微微晃动的绿萝——恍然间它仿佛在蓬勃生长一般。此刻,27楼的窗外,成都,仿佛在上演着致密、炽热的奇点膨胀爆炸。我微薄的物理知识储备跳出来提醒我: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的。就像现在的我虽然看起来一动不动盯着电脑屏幕,但其实在头脑风暴——接下来的篇幅里我要怎么样叙述这两个月的“职场生活”。
一、初入“职场”To work to survive otherwise you die
物理学界正统派认为,量子现象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对它进行测量,就无法确定它的位置和质量、速度。这个时候,它所有可能出现的状态是纠缠在一起的,也可以理解为叠加态。初次来到君合的时候,我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在“盒子”还没打开的时候,处于一种“生与死的叠加态”。
“小睿,肖律师还有一会儿到所里,我先带你去办公室张主任那里登记报到哈。”听见婷姐声音的那一刻,我觉得可以暂时忘记我尴尬地用脚趾在会客厅抠出的三室一厅了。咳咳,我的意思是如春风化雨、叫人如沐春风。见到肖律师的时候,他再一次感叹“哇噻,小睿你长得真的很高啊”。我心里面苦涩,暗道:是的老师,我感觉我吃的饭全部用来长个子了,脑中空无一物,估计你以后会听到我说很多次——嗯嗯好的、没问题、对不起我再去确认一下、不好意思这个我不太明白……
行文至此,想必各位读者朋友们脑中已形成了对我的初步印象:在学术能力方面不自信的人。一来我并没有什么傲人的科研背景,创新创作的能力实在无从评价;二来身为本科生的我目前还并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对于自己能干什么或者说能干好什么一点把握也没有;三来为期两个月的暑期实习时间,使我能参与并持续跟进的案子比较有限。我可以说是一点信心也没有,再加上君合这等的大所,又给我平添了不小的压力。我并不常有畏难情绪,可这次我是真的觉得自己是个小菜鸡。
于我而言,不论是过来人还是社交媒体抑或是营销号,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在二十出头的年龄迅速摒弃学生思维转而搭上西装外套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且常谈常新的话题。在他们的经验教训中,更快更准更狠地完成角色的转换,是走向人生成功路的**步——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已经是晃晃悠悠、依依不舍地站在象牙塔的塔尖上,只差临门一脚就要跃入社会的大染缸。而大学,毫无疑问是逐梦者的温床: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典籍在无数个灯火闪烁的夜里化身为泛海扁舟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梦想;自习室里阳关透过百叶窗投照在一个个伏案攻读的坚毅脊梁上——笔耕不辍是最美的形容词;教学区的连廊里永远回荡着朗朗读书声,如大海般高低起伏、和地球同频共振,恰似一台机器的脉搏。青春以其独有的朝气在每个人的心中烙印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然而对于工作,现在的我只能一言以蔽之,to work to survive otherwise you die。开个玩笑。
二、法律的生命在经验不在逻辑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我从未设想过我的一生会被框格在写字楼里,干着机械重复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固定的工作模式、三点一线的生活对于我来说都不是什么好词。初中时在英语教材里学过的一篇文章很有意思,讲的是现当代年轻人想要体面地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衣食住行是基本,灵魂和精神的满足当然令人更为向往。导致我的中二时期一度以此篇文章的小标题“live or survive”为座右铭并视金钱为粪土(嘲讽.jpg)。想起之前在五楼吃饭的时候,问过婷姐为什么会选择做一名律师,她说因为一直以来对于法学非常感兴趣,感觉法律语言并不枯燥反而很鲜活,有机会的话她还想去做诉讼咨询,想听听别人的故事。“虽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期间设想过很多职业规划的可能,但后来觉得从律师开始做起也不错”。是在七月份吧,天气还是很热,我们说完话之后就静静地吃饭,塑料杯子里的雪碧在翻腾一些透明的气泡,我一直在回想她说这话时亮晶晶的眼睛,然后好像有点懂了,律所和工位并没有束缚住当时那群追梦青年的灵魂,他们在茶水间细细交流的时候,年轻的灵魂在九霄云天放声纵歌。应该有一些杂糅的情绪在这一刻萌发了,我这么对自己说。
记**次窘迫的瞬间。时间拨回到2022年7月初,我的实习挑战是这样开始的。肖律:一审判决书中判第三人承担部分法律责任,你再把判决书中这几方,原告、被告、第三人之间各自产生或建立的法律关系,分别捋一下呢。我:好,我再看看。肖律:原告诉请的基础法律关系是什么,请求权基础到底是什么?第三人承担责任,是基于与原告之间的什么法律关系,作为判决基础的呢?再细致把证据材料看看,**能做出直观的关系视图出来,我们下周一讨论。我:好的,我明白了。我自以为完整看过材料、认真思考之后,于下个周一怀着忐忑地心情踏入了26楼办公间,手里面没有拿着案件资料,没有笔记本且没有笔,像一只木樗樗的大鹅就那么跨进去了。肖律:你没带资料来啊?我:是的,我用电脑和iPad做的笔记,没有打印出来。肖律:下次记得带纸笔和本子,还有打印一套材料。我:好的……。中午去吃饭,在等电梯的间隙我跟丽丽姐说我感觉自己啥也不会,什么都做不好,她笑着看着我说:“我刚来的时候也啥都不会,没事的,你跟着我们,不懂的你就问”。
记**次合同审查。**天到所里的时候,丽丽姐发了团队2020年审核过的合同给我,让我学习一下怎么审查合同。天知道我为什么审**份合同的时候,把那么大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title撂在那儿就不管了,当然我审核完的初稿是需要拿给姐姐们复核了的。后来婷姐给我说:“小睿,老师问我你把《合同法》那个改过来了没有,我说没有,老师就说,果然没审过合同啊”(苦涩.jpg)。
三、“顽强”的学习成长之路
小强会被轻易消灭吗?当然不会,所以我也不会。客观评价了一下我目前的“硬件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我得出如下结论:笨是肯定不笨的,就是猴子搬苞谷,学完就忘。那么落脚点就主要放在回顾、复习、巩固、完善这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吸收接纳新的实务经验、工作技能。付诸实践的过程显然是漫长的。
在这之后的时间里,每当需要审查合同的时候,我就把2020年已审核过的差不多形制的合同调出来,一边在北大法宝上浏览并查找该合同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一边对照已审核的合同模板修改新的合同,不明白的地方也麻烦姐姐们帮我解答,我再进一步完善修改。战胜恐惧的**办法就是直面恐惧,虽然现在我还做不到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合同存在的漏洞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修改完长篇合同,并且还保留了不少语文思维(总是爱抠字眼、并格外注意语句是否通顺),但主体站位、法律依据、违约责任、管辖等关键点还是能摸个八九不离十了。
说到工作技能,记得当时K集团的诉讼案子让人伤透了脑筋。那两天北大法宝的案例搜索界面上来来回回都是“土地性质”、“产权性质”、“地下室层高”、“地下储藏室”、“居住用途”等等。能查找到的相关案例少之又少,我们把网页网站也都搜了个遍,到后来对几种土地用途分类、房屋仓库类型都能说出一二三来。
S公司的几个合同纠纷案子,虽然合同文本、结算手续、付款进度、发票开具等证据基本上比较完备,但涉案金额庞多导致利息计算量十分巨大,其中LPR因为涉案的支付时间跨度大,变动好几次。有的合同又是以日息、月息作为计算标准。在立案阶段,需要上传网上立案系统的材料也是多如牛毛,很不凑巧的是那两天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又双叒叕崩溃了,这让人怎么不恨。总结起来,就是需要一些眼药水的支援。
四、尾声:没有正式的道别
数日前与朋友聊天,她听说我还在实习,大吃一惊问道:“那你不就是上了两个月的早八?还从早到晚!”其实是九点上班啦,我并没有拆穿我自己,享受着独属于大学生的愚蠢的狡黠。想念和朋友们嘻嘻哈哈地从学院楼迎着夕阳走回寝室的感觉,青岛的夏天和成都的夏天很不一样——那个绿树红瓦、碧波涤荡的海滨城市生来就浪漫,走过街头巷尾身上都会浸染上丝丝咖啡和麦芽的香气。
虽然有一天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重新加入到挤电梯、地铁的队伍中,为成都GDP的增长献上绵薄之力,但我现在不是那么抗拒成为社畜这件事了。我喜欢周三或是周四的下午,从沉沉的午睡中醒来时,周遭闹哄哄的声音,大家都在忙着推进工作——有打电话给法院申请诉讼咨询的;也有和当事人沟通委托事项原委的;还有围坐在一起讨论案件焦点、重难点的。我喜欢每一天的中午,更多的时间我们选择去王府井商场负一楼吃饭,快餐窗口和面食窗口分量又多味道还好。吃饭的间隙会提一嘴手头上正在跟进的案子,也会聊会儿家常说说最近发生的新鲜事。我喜欢每一个安静、只有零星几人的办公室的早晨。提前几分钟到达自己的工位,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启动电脑、连上微信、登上工作邮箱。 “叮”声提示音响起,开启一天的工作。
我即将告别这个陪伴了我小两个月的地方。忆起《南方周末》2022年的新年献词:“旧的一页悄然翻篇,没有正式道别。新的世界加速拼图,不会友情提示。普罗大众的日常之上,百年变局在交织演变,历史正在流淌、奔腾、冲刷,淘荡出新的河床,镌刻出新的走向”。时间的弓箭不会掉头,何其有幸我搭载君合的泛海方舟上阅览了月余的风景。
衷心祝愿君合风鹏正举扶摇直上。衷心感谢肖磊律师、郑丽丽律师、李婷律师一直以来的关怀、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