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校园欺凌,构建平安校园

发布日期:2018-12-7来源:君合律师浏览量:1911
详情介绍

  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案例

1.、重庆荣昌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一初中女生兰兰在住校期间太邋遢,引起宿舍其他女生的“公愤”,5名女生对兰兰打耳光,想要“教育”兰兰,不料竟将其打成10级伤残;

2、2016年4月22日晚,有网友在QQ、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发布一段视频,内容为数名女生掌掴一名女生,在不到100秒的视频中,女生被掌掴32次,期间一直没有反抗;

3、2016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6月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4、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5月21日,有关“中学生打架斗殴”视频,疯传微信群,一群说着平江话的学生,言语低俗,围着看其他几个男生对站在墙边的男生拳打脚踢。根据被打男孩母亲聊天截图中得知,被打学生就读于平江县童市镇十一中学。后来当地教育和政府部门通报的情况是:5月21日上午,平江十一中八年级149班学生张佳兴与吴瑶琪发生小矛盾,社会青年罗××等两人得知情况后,于下午2点10分翻越围墙入校,与该校张佳兴等对吴瑶琪实施欺凌行为,并被围观学生用手机拍摄上传至网络

5、三好学生、学习成绩年级第一、学校合唱指挥、英语能力出众……在家人和朋友的印象里,陈琪琪是“学霸”级的存在。而就是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女孩,却在花一样的年纪里跳楼身亡。

陈琪琪跳楼坠亡后,身上的笔迹、所留遗书、夹在作业本的字条以及课本上留下的只言片语,都次把死因指向了校园欺凌。

从陈琪琪的遗物里,她的母亲发现了很多同学威胁她的小纸条,一张纸条上写的内容是,“下课后,六楼等你,不见不散”。

在陈琪琪的课本上更写满了自己遭到校园欺凌的诉说:“你替她们背黑锅,被她们侮辱,被打,被骂!”、“我是欠你钱了,还是吃你家大米了??针对我?啊!”、“何必呢,活得这么累,都是一个宿舍,真当我不知么,在背后说我坏话?可笑!”、“离开这个宿舍”……

 

 

产生原因

家庭

家庭教育对人性塑造至关重要。有些家长忙于生活,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孩子为引起注意,便开始采取一些极端方式。孩子犯错时,父母则通常采用打骂作为教育手段,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灰暗心理,导致未来在强烈的心理冲突中,一点小小的刺激就会引发孩子激烈的反应。

另外,孤独缺乏陪伴也会成就暴力。父母忙于工作,给予孩子陪伴的时间太少。事实证明,缺乏陪伴、内心孤单的孩子,处事走极端的机率更高。

学校 

学生法治意识薄弱。孩子缺少对自我行为的把控意识,做事不计后果。老师没有及时发现。

社会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初中生由于年龄尚轻,会产生盲目崇拜,希望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比如通过暴力手段能够实现个人目的,炫耀自己的能力,甚至借此勒索财物,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现象。

当看见校园暴力发生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是去制止、劝阻或报警,而是饶有兴趣拿起手机拍摄,以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待身边的暴力行为,并在网络中传播散发。这些或麻木沉默的旁观者都会使校园暴力的影响更大。而这种心理上的漠视,一部分就来自于当前的盛行的“网络暴力”

 

类型:

肢体: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言语: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社交:孤立(家庭冷暴力),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取绰号。网络: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后果: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负刑事责任。”

 惧怕上学,常常缺课,甚至出现腹痛、发烧等症状。

被欺凌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不善交际、不受欢迎、害羞和缺乏自信的人。长期的欺凌可能使得被欺凌者慢慢地接受和认同这一角色和地位,因为当被欺凌者经历过几次欺凌之后,一方面,同学和老师对此只是消极地做出反应,另一方面,自己没有有效的办法摆脱这一劣势地位,尤其是当自己试图反抗后遭遇反而更加恶化的情况下,被欺凌者就开始学会了放弃抵抗而默默承受。

长期的欺凌使得被欺凌者失去生活的信心,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者事实上也实施自杀行为,被欺凌者经过长期的被欺凌后,内心可能向另一个极端方向发展,转变为暴力犯罪的犯罪人。

预防

1、向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预防,即如何向学生传输解决冲突的社会技能。另外,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社会工作者定期给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

2、向潜在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加强教师在课余时间对学生的巡查和管理,当学生之间发生纠纷和争执时,教师及时地介入;

参与人: 随从者:吆喝者:旁观者:

3、向如何预防欺凌者再次对其他同学实施欺凌行为。学校和教师应当对欺凌行为的基本情况有所掌握,对于曾经欺凌过其他同学的学生应当重点关注,教师应当着力做好修复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人际关系的努力,避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

 

 

                                                 四川君合律师事务所

                                                         张传蓉  律师

 2018年12月3日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仕航软件 备案号:蜀ICP备14017716号-1/47_0.95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QQ咨询地图导航